13703262757

网站建设 APP开发 小程序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软件开发

天博打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发表时间:2024-08-21 21:03:40

文章作者:ezajj

浏览次数:

  天博作者:马红坤(山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特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然而,这与部分发达国家80%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的因素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造成农业科技供需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尤为突出。

  进村、入户、到田,一直被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能否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效。为此,要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各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理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

  应着力构建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构建纵向联动机制,能够促进更高层级科技成果迅速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确保技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应用。比如山东省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链式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由此形成了农业推广服务主线,保障了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要素上下贯通。在横向协同方面,可以通过设立跨部门、跨学科的技术攻关团队,集结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力量,共同研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方法和土壤改良措施。江苏省近年来构建了“科技与产业协同、院校协同、院校与推广单位协同、农科教与新型经营主体协同、产业链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六个协同的横向农技推广新格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应不断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实地调研发现,传统农技推广多是通过农技人员撒网式下乡走访,或是召开农民座谈会的形式,一直存在服务与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广东省倾力打造“农友圈”平台,农民遇到技术难题,只需在平台“下单”天博,入库农技人员在平台“接单”。通过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通了“自下而上”的农技需求服务通道,使技术服务更高效地进村、入户、到田。

  应不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队伍不稳、能力不强的问题。调研发现,西部地区某地级市农科院近年来连续流失了11名研究生学历的农技人员。东部地区某乡镇在编的8名农技服务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75%,50岁以下的均为非农学专业。对此,已有多地探索实施由县级统筹优化农技推广力量,将农技推广人员服务基层成果的评价和使用情况纳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主要内容,在解决乡镇农技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务岗问题上取得了成效。为了稳定队伍,还需要不断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自身的职业吸引力。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符合基层农技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受工作环境和条件制约,乡镇农技人员很难参与科研项目或发表学术论文。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参与高水平农业成果推广示范工作的机会。日常琐碎的农技推广事项,则难以量化。对此,要尽可能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农技人员加大职称晋升的倾斜力度,更要在项目立项、奖励申报等具体环节提供支持。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则可将加强培训和下沉一线作为两个主要抓手。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分级、分行业开展线上线下知识更新培训。在播种、施肥、收割等关键农时,组织农技推广人员下沉一线,延伸农技服务链条。

  同时,不能忽视农民在农业技术使用中的主体地位。说到底,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让亿万农民接触并积极主动地使用新技术。鉴于农户分散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面,需求多元历来是基层农技推广的难点。为此,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让科技示范田和先进技术同步“进村”,通过在农户身边建设示范田,借助直观展示让农民看到科技应用的实际效果。同时,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线上问题咨询、技术指导、科学普及等信息化服务,加快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方面,对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农民或合作社应给予适当奖励,以激励更多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2023年4月,北工大举办首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与会企业发布技术攻关榜单,由北工大科研人员“揭榜”。纪姝婷团队与北京智同合作,成功研制出加工摆线齿轮的刀具,并依托国产机床,建立了高精度摆线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进展迅速且致命的肺部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挑战。多个国际团队的研究也表明:肺损伤诱导的中间态肺泡干细胞与肺纤维化密切相关。

  南美洲的一种肺鱼是迄今发现的拥有最大基因组的动物。通过将美洲肺鱼基因组与其他肺鱼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确定,美洲肺鱼每1000万年向其DNA中添加相当于一个人类基因组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史全研究员团队与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前期柔性相变薄膜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化学交联合成方法,并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开发出一种具有固-固相变特性的本征柔性相变纤维。实际人体热管理实验表明,该柔性相变纤维具有优异的温度控制性能,为新一代智能调温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吴惊香团队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研究已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但对吴惊香团队来说,“闯关”远未结束。

  研究人员介绍,就像水龙头的阀门可以调节水流的大小,晶体管也能够调控由电子或空穴等载流子形成电流的大小。研究团队通过可控调制热载流子来提高电流密度,发明了一种由石墨烯和锗等混合维度材料构成的“热发射极”晶体管,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受激发射”热载流子生成机制。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