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3262757

网站建设 APP开发 小程序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软件开发

天博海安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调查

发表时间:2023-12-08 19:26:05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天博“从耕作、播种,到灌溉、施肥、播撒农药等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有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指导,让我回归乡野、扎根农村的信心更足了。”

  金秋时节,风吹稻香,看着地里饱满的稻穗,“农二代”、海安市李堡镇可新家庭农场农场主仲小磊喜上眉梢,期待着又一季的丰收。

  今年2月,海安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相继挂牌成立,重点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打造农业技术推广新阵地,以“微改革”撬动大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需求、新期盼。

  放眼望去,海安市雅周现代农业园12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甚是壮观,绿茵茵的秸秆上玉米棒格外粗壮,大豆籽粒饱满。

  “今年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我改变以往单一的种植模式,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丰收的喜悦溢满心间,鸿慧农场负责人赵宝洪感叹道,“过去种地全凭旧经验天博,现在越来越靠新科技。”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技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天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施者。多年以来,广大农技员植根于乡村沃土,恰似一条条密而成网的“毛细血管”,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农业知识、先进技术、科学理念。

  随着农业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专业化,当前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着专业队伍“散”、技术供给“弱”、管理体制“僵”、考核权重“低”等问题,难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

  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来的“七所八站”合并组建成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人员编制20人左右,要承担近80项事务性工作。乡镇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疫情防控、拆迁安置、信访维稳、人居环境整治等非专业性工作,挤占了农技服务时间。由于受编制和待遇等因素影响,专业人才补充不够,乡镇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掌握不够,只能从事常规基础性农技推广,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遇到的难题。乡镇农技人员承担着农村事务管理、农业产业经营、农技服务指导等职能,既是行政执行者,又是农技服务员,角色多重、任务多样,容易产生内部监管不严、服务不到位等弊端。在当前各级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偏重于对农业产业项目的考核天博,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考核权重较低。在考核“指挥棒”的影响下,乡镇普遍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视不够。

  有农业经营户反映:“有时遇到了技术难题,但农技员不空或找不到人。”农技员也感慨:“种了别人自留地,荒了自己责任田。”农业技术推广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

  “最近天气不稳定,要加强水稻抗倒伏技术管理,做好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减轻倒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这两天,海安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亚军带领几名专业技术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讲授近期水稻管理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海安是农业大市,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美誉,从仓廪充实到丝丝蚕韵再到特色水产,近年来形成“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五个一”产业优势。

  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系统研究,2021年底,海安顺应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实需求,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组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打造农业技术推广新阵地,探索农业服务体系“海安模式”。

  海安跳出“每个镇(街道)设立农技站”的惯性思维,创新组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配备6-7名农技人员,服务2-3个镇(街道)。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特征、服务半径以及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布局,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充分释放农业技术服务管理效能,全力打造“一区域一特色”。

  其中,西南中心与省农科院合作推进雅周香芋产业研究院建设;里下河中心与省淡水研究所对接,重点推广养殖技术,落实新农人“1+1+5+N”模式试点工作;东部中心培育“农二代”典型,探索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高新区中心依托都市农业园建设,着力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文章;开发区中心加强对品建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服务指导,推动高标准农田产生高效益。

  海安建立了“一个工作班子、一家办公场所、一套管理制度、一份职能清单、一本考核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海安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安排,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工作在镇、管理在市、市镇共管”的工作格局。实施“局属专业站所挂钩联系到片、区域服务中心分工到镇、乡土技术人才示范带动到户”的管理模式,着力覆盖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同时,厘清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与农社局之间职责,研究出台实绩考评文件,明确区域服务中心培训指导、试验示范、监测调查等十大基本职能,拟定目标绩效考核办法,涉及中心技术服务、创先争优等六个考核指标,为农技推广服务提供可量化的“考核手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到了新地方都要进行试验,面广量大的推广工作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农技人员。”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臧忠介绍,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聚焦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术宣传、监测调查和试验示范,实现了“全天候”“一站式”的农业技术服务,助力粮食稳产高产、农民稳步增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海安始终把“人”作为推进工作的第一要素,从区镇选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6人。农业农村局选派2名优秀中层干部到中心进行挂职指导,明确局属专业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片挂钩服务。同时吸纳本区域在全市有影响的乡土技术人才(家庭农场主、乡村振兴带头人)担任专业辅导员,协助开展技术指导及推广。

  “把我们从原来的‘双重角色’中解放了出来,腾出更多精力从事农技服务,真正做到‘专业人做专业事’。”海安市东部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孝兵说,虽然深入田间地头很忙很累,但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大家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特别高。

  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组建后,每周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培训次数更多了;采用菜单式和小班化指导,农技服务更准了;农技人员随叫随到深入田间地头,双方联系更紧了;一批困扰经营主体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服务效果更好了。

  “改革创造增量。海安稻米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今年海安夏粮小麦种植面积54.96万亩,单产416.3公斤,继续名列全省第一。”海安市委副书记张浩说,农业服务、农技推广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积极稳妥深化改革,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将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打造成全省和南通探索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一面旗帜,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为海安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夯实基础。(黄凯 卢兆欣)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