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新时期广东渔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3-12-08 03:35:58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天博渔业技术推广是渔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连接科研机构、企业和养殖户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搭建“政产学研推用”平台,促进渔业新技术的应用,支撑渔业产业健康发展。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促进广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服务作用。2021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84.52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水产养殖产量756.81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4087.7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渔业产值(第一产业)1786.2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使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广东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再上新台阶,值得认真思考。本文主要总结近几年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剖析渔业技术推广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加强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目前全省已建成由省、市、县、区域和乡镇四级机构组成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共计410个,其中省级机构1个,地市级20个,县级80个,区域站14个,乡镇机构295个;90%的推广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共有编制1784个,实有人数1722人。
2020年以来,全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持续深化改革,积极融入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保持机构、人员稳定,同时组织专业化“渔业轻骑兵”队伍,建设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发挥技术推广“一主多元”的引领带动作用。
全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围绕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2021年,全省各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建有示范基地191个,示范面积6386.72公顷。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先后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在广东渔业高科技园连续实施高标准实施养殖池塘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池塘改造与养殖用水净化工程、保种车间更新改造、园区功能完善和提升、鱼菜共生系统改造等项目,对基础设施、养殖池塘和车间进行更新改造,陆续建成高规格标准化养殖池塘450亩,建成高标准工厂化保种车间一座,建成鱼菜共生系统、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等示范模式,建成广东渔业发展史展馆及多媒体培训课室,质量安全实验室通过资质认证,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示范能力不断提升。
2021年全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市厅级以上奖项49个,比2020年增加45个,获专利25项,同比增加19项,基层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素质有所提升。
渔业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推广示范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养殖模式。推广专项经费逐步落实,各级政府累计投入技术推广经费近3亿元,推广实用先进技术和新优品种,累计指导推广养殖面积54.9万公顷。省级机构认真实施海洋渔业技术推广专项,技术推广项目50个,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有力推动了渔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示范。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扶持建设了10个科技入户示范县,成立了1个省级渔业科技入户专家组和10个县级专家组,为广大渔农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组织专家遴选了适合广东省实际的白金丰产鲫等53个渔业主导品种和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技术等49项主推技术,加快新优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进度。组织技能培训鉴定,培训渔民21.5万人次,组织技能鉴定3376人;举办2届全省渔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组队参加农业部办公厅与中国总工会、中国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等联合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2020年以来,渔业技术推广机构面对疫情,积极投身到抗疫保供工作中,认真开展技术推广。实施渔业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省市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遴选出78个示范基地(点),181家企业参与,组织了多场全省培训观摩活动。继续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在海洋渔业推广专项撤销后,省农业农村厅划出专项资金1380万元,继续支持新品种、新模式和新技术的推广示范。继续遴选白金丰产鲫等广东省2021年11项渔业主推品种和河口区对虾生态混养技术等6项主推技术并以省农业农村厅的名义发布。
积极承担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防范渔业生产风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建设检测实验室,提升检测能力,肇庆、深圳等5个市站已通过质量、病害等有关资质认证。积极承担检测任务,各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配合开展水产品、水质和疫病抽样检验检测13.6万批次,独立实施检测近8000批次。配合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2021年共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4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86个。
2020年,省中心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致力提升检测能力,逐步在渔业高科技园建设基础设施一流、仪器设备配套合理,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集药残检测、渔业环境监测和鱼病检测能力于一体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通过了CMA和CATL体系认证,累计监测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园区水质数据达1200个项次,出具水质检测报告98份,病鱼诊断报告书23份。建立广东渔业(种业)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省中心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共享,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长期安排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实习工作。
认真开展中央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连续5年在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清远市等多地开展省级大型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海水鱼苗222万尾、虾苗1.33亿尾、淡水鱼苗1711万尾,大鲵1.1936万尾,中华鲟125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联合科研院校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了珍稀濒危物种中华鲟、大鲵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为广东省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全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大渔业宣传力度,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先后建设了养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渔业品质量安全与信息服务管理和广东渔业种业服务平台等相关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渔业行业相关数据的收集、交流、管理和利用,为构建数字渔业提供基础数据;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与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共录入了6.5万个样品,约70万条检测数据。不断提高《海洋与渔业》办刊质量,以“服务渔民、服务渔业、服务渔村、服务渔企”为价值导向,推广先进成果,科普渔业知识技术,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5年累计出版《海洋与渔业》60期,刊载文章超过2400篇。渔业宣传手段不断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相继创建海洋与渔业杂志微信公众号、海洋与渔业杂志新浪微博、海洋与渔业今日头条号、海洋与渔业大鱼号等系列新媒体。渔业统计工作稳步前进,受省厅委托承担渔业统计具体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月报、季度报、年度预计报、年报、休闲渔业监测年报等。
各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推广优良品种,为渔业种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推广服务。在厅党组的指导下,创全国先河,从2019年开始,在高科技园连续举办了三届水产种业博览会,是我国首个在塘头举办的博览会,首个以渔业种业为主题的博览会,首次以“地展+馆展+论坛”的形式举办的博览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和反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的领导、专家参会,是近年来全国规模最大、以渔业种业为主题的全国性渔业盛会,是全国水产行业的大阅兵。
2022年,广东省南美白对虾“海兴农3号”,南美白对虾“海茂1号”和全雄杂交鳢“雄鳢1号”等3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建成珠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库,创建保育示范基地4000多平方米,储备资源品种39种;打造广东省现代海水种业科技示范园,收集和保存石斑鱼、黑鲷、黄鳍鲷、裸胸鳝等海水鱼类种质资源,建立繁育基础种群和核心种群,为广东省海水种业翻身仗打下坚实基础。
2022年是全国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广东按照农业农村部“五大行动”总体部署,努力化解疫情不利影响,“五大行动”示范引领作用成效显著。
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5种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和14种尾水处理模式。加强水产疫病监测预警和苗种产地检疫,推进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和下乡活动,提升大口黑鲈、鳜鱼等品种配合饲料替代率,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种业提升行动。2021年度认定“五大行动”骨干基地52个、示范面积3万亩;以渔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为主线,实现“五大行动”全覆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不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面积不断扩大。
在开展常态化技术模式指导及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了技术集成和标准制定,编制《水产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技术规范》《深海智能化设施养殖技术规范》《金湾黄立鱼养殖技术规范》等10余项技术规范和基地生产操作规程近百个。
全省各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开展“五大行动”,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落地。如广州、佛山等7市启动整市推进养殖尾水治理计划,佛山市已印发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以市长担任组长的池塘改造提升工作专班,实施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并在简报形式进行进度排名。渔业高科技园创新开展鱼塘种稻试验,实现“水上种稻,水中养鱼”,原位处理养殖尾水;优化近海传统养殖,推动深远海养殖,启用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等。
服务渔民增产增收:通过开展春季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服务、养殖尾水处理示范观摩活动、农技乡村行等,开展渔民培训。仅2022年上半年,全省就举办了各类示范与培训交流活动约90场次、培训专业人员约15000人、科技下乡服务约2000人,发放各类资料上万份。在国内疫情复杂形势下,与南方农村报、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等新媒体合作,创新举办“云课堂”、“云直播”,成为疫情期间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经验”和“广东方案”,得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领导的肯定,也获得兄弟省市和参课人员的好评。
服务产业发展需求:做好渔业统计及养殖渔情报送、渔业宣传、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增殖放流工作,联合广东水产学会、水产前沿举办水产科技青年论坛、加州鲈、鳜鱼等大型专题论坛;打造“粤农技”推广平台,丰富短视频等上线课件,为渔民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水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为渔业生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2022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以省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助力“五大行动”高质量推进。借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乡一品”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优选“五大行动”示范基地,开展多品种多模式的集成示范和现场培训。用药减量行动与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相结合,开展监测检测,减少用药风险。针对渔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广东灾害天气影响,发布预警信息和防灾减灾指南,及时派出工作组和“轻骑兵”赴一线指导生产。围绕渔业主导品种、渔业主推技术,打赢水产种业翻身仗,开展种业提升和健康养殖。结合“利剑”行动、“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百日攻坚”整治行动等,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虽然渔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但面对新形势,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事业单位改革以来,省级推广机构大整合,渔业与畜牧、农机和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整合成立了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县渔业推广机构尚在改革之中,机构总数逐年减少,综合设置推广机构占比逐年上升,专业站总数和比例不断下降,所承担的职能还在整合和理顺之中。
纵向相较,推广人员总量逐年下降,2021年全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数较2020年减少827个,实有人数同比减少638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同比减少638人,省、市、县、区四级推广机构的编制数、实有人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其他兄弟省份进行横向对比,2021年度,在人员编制方面,江苏省2133名,山东省2683名,广东省1784名。实有在编人员方面,江苏省1965人,山东省2608人,广东省1722人。正高级技术人员江苏省87人,山东省36人,河北省51人,广东省29人。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编制数、实有人员数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都与其他渔业大省有一定差距。
新时期,渔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接的任务越来越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对推广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有更高要求。目前,渔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断层现象明显,本领恐慌日益突出。渔业技术推广人员35岁以下的442人,占25.6%,36~49岁751人,占43.6%,50岁以上529人,占30.7%,集中在60年代和80年代,未来3~5年内60年代将陆续退出工作岗位,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技术人员承担技术工作不多,技术素养不高,难以担负起新时期技术推广重任。正高职称29人、占1.68%,低于江苏省87人、占4.43%;副高职称116人、占6.7%,低于江苏省331人、占16.84%;中级职称429人、占24.9%,低于江苏省727人、占36.97%。初级职称422人、占24.5%、其他726人,占42%,初级以下占了66.5%。学历结构中,高学历比例偏低,有待优化。博士24人、占1.39%,硕士120人、占6.96%,本科628人、占36.47%,大专442人、占25.67%,中专245人、占14.23%,其他263人、占15.27%。大、中专及以下人员占了55.27%。
技术推广机构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许多试验示范工作没能得到很好开展,有些试验项目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在经费投入方面,与各渔业大省相比,我们的投入与经济大省、渔业强省的地位是不相称。在人员经费方面,2021年江苏省3.86亿元,山东3.11亿元,广东2.89亿元。公共经费方面,江苏2675万元,浙江2551万元,重庆2510万元,广东1300万元。项目经费浙江1.20亿元,广东1.09亿元。经费保障力度不够,影响重大技术推广力度和效果。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征程中,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及广东省人民政府连续出台了支持和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打出了组合拳。2019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农业农村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202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渔业更好更快发展,对渔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渔业技术推广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500亿元以上,渔业品总产量保持在900万吨以上,渔业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渔业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80%以上,新增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例达到65%以上,渔业产品产地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重点养殖区域全部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培育5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建设3个跨区域产业集群,建成示范性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打造辐射国内外的粤港澳大湾区渔产品集散中心。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渔业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渔业种业联合体,支持标准化扩繁生产。加强品种性能测定,培育推广一批优质、高效的渔业新品种,挖掘保护传统优势品种。建设渔业种质资源库,强化精准鉴定评价,开展资源合理化利用,建立健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加强渔业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建设,坚持办好渔业种业博览会,完善渔业种苗管理体系,打造广东渔业种业“南繁硅谷”。
加快运用现代化渔业设施装备,加强自动饲喂环境调控、渔业品收集、疫病防治等设施装备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广应用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进智慧渔业养殖,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渔业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鼓励渔船、渔业组织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渔场、数字渔业园区。支持建立渔业品产供销大数据平台,深化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的创新应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支持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等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探索建立养殖池塘维护和改造长效机制。鼓励水处理装备、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集装箱养殖装备、养殖产品收获装备等关键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开展数字渔业示范。
建立健全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积极发展多形式的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动出台标准化养殖操作规程。加强渔业投入品监管,实现精细化、集约化、减量化。推广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支持绿色渔药和禁用药物替代品研发,推进养殖全过程绿色投入。严格执行养殖常规药物的休药期制度。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海洋牧场、大水面生态渔业、陆基推水集装箱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索红树林与渔业养殖耦合共生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增加渔业碳汇潜力和绿色发展空间。开展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养殖产品加工流通,支持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从池塘到餐桌的全冷链物流体系利用效率,引导活鱼消费向便捷加工产品消费转变。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场生态化、休闲化改造,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实施水产养殖品牌战略,培育全国和区域优质特色品牌,鼓励发展新型营销业态,引领水产养殖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推广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推广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聘用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要求,确保新录入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推广队伍知识更新、技能提升长效机制,试点开展推广人员定向委培,鼓励基层推广人员参与科技研发创新项目,探索实施“特聘农技员”计划,鼓励科技教育、企业、合作社等参与技术推广服务,壮大基层服务力量。培养推广服务领军人才。通过项目合作、部门协作、农企联作等方式,积极引导科研教育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学会、现代示范园区等多元主体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开展推广公益性服务,加强技术推广服务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遴选培养,壮大推广服务人才队伍。
要提升渔业技术推广工作效能,体系队伍建设占据着首要地位。一是要打造职能明确、运行高效、装备精良、服务到位的推广体系。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加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力度;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和最美渔技员遴选,选拔一批领军人才;开展基层推广机构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履职能力及创新能力。二是要培养一支“能说、会写、肯干”的高质量专业队伍。建立健全具有水产技术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分级分类培训机制,通过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和教育,加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断优化推广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渔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素养,打造适应全产业链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三是要使技术推广队伍团队化,融合各种力量和人才联合开展渔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建设能服务、接地气的专业化“渔业轻骑兵”队伍,建设农技推广服务驿站,“政产学研推用”共同发力,面向基层生产需求,开展农技服务乡村行活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四是要提高推广队伍实战水平。通过开展应用研究,提升技能,提高渔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实战水平,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练就一身线.
渔业技术的需求主体是渔民,渔业技术推广应该基于渔民需求,以渔民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精准推广。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上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下联广大渔民,在新的推广机制构建中具有天然优势,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收集下游渔民技术需求,分析上游科研单位技术创新的应用风险和前景,评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与渔民需求的匹配度,将科研、推广、渔民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技术推广效率。
作为一项传统性工作,很多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在工作中缺乏创新,采用的推广手段主要是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会、举办论坛等,受众非常有限。在信息时代,渔业技术推广方式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数字化和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推广方式,如举办云课堂、发布技术视频、直播间、抖音等现代化推广手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受众面,提升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效率。
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充分运用和发挥公益性职能,特别是在种业振兴中天博,要充分挖掘本地渔业资源品种,收集好本地优质资源品种,开展保育和人工繁殖研究。各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公益性职能,保育好本地海水和淡水资源品种。对有经济价值的品种,通过人工繁育实现规模化育苗,并且通过大力推广培育新的渔业产业。对有资源补偿价值的品种,可运用人工繁育手段扩大资源量,通过增殖放流增加自然水域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环境。
不断提高良种率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在渔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提高良种率是非常关键的。一是要把好良种审定关,在审定新品种的时候,要严格把好良种审定。二是
三是要严格管理各级良种场。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省级良种场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6.
新时期,渔业生产不应固守常规,要转变以往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提高渔业生产量的方式,转而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来提升渔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力推广渔业生产装备技术、数字化技术是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保障。一是要大力推广养殖过程的各种装备设施,如工厂化养殖装备,推水养殖装备等。二是
三是推广数字化技术,通过养殖过程在线监管技术,可及时准确掌握实时生产情况;通过水质在线远程监测技术,可实现养殖环境的精确感知和控制;通过渔业病害远程诊断技术,可随时掌握养殖病害发生情况。7.
技术推广中,要特别注意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使各种技术综合应用于渔业,既促进渔业的发展,又实现了绿色生态循环。例如推广与工厂化养殖相配套的鱼菜共生技术,集成了装备技术、养殖技术、生物技术和种植技术,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通过技术集成实现技术创新。又如鱼塘种稻技术,集成了水稻栽培技术、装备技术和渔业养殖技术,实现一水两用,达到了增加综合效益,提升粮食安全水平,有效处理养殖尾水的效果。
为保证渔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能够持续开展,建议将渔业技术推广试验经费常态化列入财政专项,在水产资源品种保育、重大技术模式集成创新、水产良种示范推广、水产养殖疫病防控、渔业资源养护、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常态化和持续性投入。